第22节(1/2)


第18章 勾搭上了

为了自己的家当着想,文武百官没再拦着高子辛“胡来”。反正他们都是京官儿,地方官卖官鬻爵的好处他们又拿不到,最多收点儿下面送上来的孝敬,何必为了这事惹高子辛的不痛快呢?

再说了,没看见三位辅政大臣都没吭声吗?

几个御史倒是想跳出来阻止,可惜脚还没伸出去,就被同僚死死拉住了。

同僚眼珠子一瞪,意思非常明显——你不想要家当了我们还想要呢!没看见大家都在朝你们飞眼刀子吗?

几个御史偷偷一看,果然其他人都死死地瞪着他们,大有“你们要是敢跳出来阻止老子弄死你”的气势。

几个人悄悄对视一眼,瞬间不敢跳出来作怪了。

笑话,跳出来指着皇帝的鼻子骂虽然能博得美名,可挑战满朝文武百官那是活得不耐烦就想找死!

高子辛太年轻,这些御史压根就没把他放在眼里,倒是官场上的同僚让他们更为忌惮。

高子辛坐得高看得远,把下面这些小动作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边狠狠戳着心里的小本子,一边幻想着扎这些御史的小草人。

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是吧?行!大家走着瞧!看爷以后弄不死你们!

正如高子辛所料,当天使们带着圣旨飞奔前往各地,旨意一宣,布告一出,那些听到消息的商人们立刻欢欣鼓舞,激动得跪在地上朝着京城的方向磕头。

没办法不激动,他们这些商户向来被压迫得极狠,即便买得起绫罗绸缎也不敢正大光明地穿出来且不说,子孙还不能参加科举,再有才华也无法在官场上施展抱负,最多花钱买个闲职,既是自欺欺人,也是找个借口让自己少受些身份上的限制。

如今天子有意抬举他们,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有参加科举的机会,他们自己也能光明正大地搏个官身!

虽说要捐粮食,严格说起来似乎跟以前捐官没什么不同。

可一个是偷偷摸摸的,生怕被人告了,一个是天子下旨,正大光明,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哪个更好啊!

更何况,他们捐出来的粮食可是要充作当地驻军军费之用的,到时候那些当兵的怎么也得念着他们几分好吧?那以后的日子岂不是更加有保障了吗?

这可跟以前捐官,银子粮食全给那些当官的偷偷贪了不一样!

商户们一合计,觉得怎么看怎么划算,于是立刻回去给家里人通知这个好消息,商量的商量,挑人的挑人。

只要家里有识字会念诗够年龄参加科举的,都要把参考资格给弄下来,让他们进场!

不会写文章?

没关系,就是走个过场也行,反正咱有钱!

五百石,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家里粮食足够的商户,立刻跑去试探着交了五百石,一看盖着大印的科举参考资格证到手,立即追加!

家里有钱的,也跑去交了足够的钱,为自家后辈换参考资格。

起初高子辛是打算只收粮食,后来还是凤瑄提醒他,说这样做很可能会引起粮价上涨后,条件就变成了不光收粮食,还收钱,或者等价值的物品。

这一来,捐的东西就多了,有捐布料的有捐牲口的,五花八门。

各地驻军都亲自派了人,跟朝廷派出去的天使和天子亲卫互相监督,倒是没怎么出乱子。

就是驻军高层一看那些商户捐来的东西眼睛都绿了,跟饿狼似的。

天知道,因为朝廷总是发不出军费,他们每天都吃不饱,穷得都忍不住要去打劫了。甚至于,各地的军营里还总是有那么几个投机分子,整天撺掇上峰造反!

有的人原本都要被说动了,只是眼看着喜欢胡来的先皇翘了辫子,新皇登基,这些人就想再等等看。

现在的人极其注重名声,身居高位的人只要能活下去,谁也不想跑去造反,背上反贼的骂名。

反倒是那些地位不够高的,才会整天想着造反,以求从龙之功,封王拜相。

这些平静下的波涛暗涌,远在京城的高子辛当然不可能知道。

他这会儿,还在琢磨着该怎么弄到涟漪身上的金手指。

一时想不出主意,他便懒得把涟漪放出来碍自己的眼,只吩咐欢喜留意着,别让涟漪死了。

转眼几天过去,总算是让高子辛找到了突破口。

确切地说,最初发现突破口的是欢喜。

自从涟漪出现在高子辛面前后,欢喜脑子里就响起了高能预警,后来得了贺氏和高子辛的命令,更是派了心腹小太监和小宫女眼不错地盯着涟漪。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盯梢,总算让欢喜发现了一点不寻常的东西。

宫里有人在偷偷帮涟漪,然后顺着这条线索一查,居然让欢喜查到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当初高子辛登基的时候,各地的藩王碍于大义,都是跑来道贺了的。后来高子辛被雷击中昏迷,这些藩王立刻趁机跑出了京城,准备回到封地如此这般地动作一番。

结果期待已久的造反,却因为天降甘霖没能成行,只能继续准备,等待时机。

不过,虽然所有的藩王都趁机跑回去了,他们离开之前,却特意在京城留了人,以便日后里应外合。

其中就有一个藩王比较狠,留了一个儿子在京城里盯着,也不怕他在封地一造反,儿子就被高子辛给砍了。

高子辛原本没怎么把这个人放在

状态提示:第22节(1/2)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