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3/4)

一堆漏洞的科举制度,“每年择一日准备考试,在本县居住三年以上,无作奸犯科的,且祖上三代没有犯法之辈的,由里正作保就可以应试,每年录取二十人,只许在县学里待三年,三年还没取得一次发解试资格的,就让他们去自谋生路吧,别误人误己。”

崔瑛其实非常不喜欢中国民间神话故事那种家人辛辛苦苦供一个读书人出来,然后读书人遇到各种麻烦,最后一朝得中,全家鸡犬升天的套路。

这和现代早期农村里飞出的凤凰儿一样,全村尽力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有事自然也愿意找他帮忙,不帮就是忘恩负义,帮了就是一个一辈子的负担。若家人明理还好,若是将以权谋私视为对之前辛苦的补偿呢,百姓何辜,要遇上这样一个父母官?现代凤凰儿最多拖累两个家庭,在古代可是要拖累一地民生的。

将读书的时间缩短,避免长时间的单方面付出,对谁都是一件减轻负担的好事情。

“人财事都齐全了,我们列个章程和生员们说说?”成寅在心底盘算一下,提议道。

“你写个学规出来吧,我去找匠户做铸字机和捡字板,还要再叫张雷准备准备,给这些生员上上课,教他们怎么教人,现在的私塾真是太没效率了。”崔瑛继续将写作的任务推给别人,给自己找借口不做文书工作。

“行,我写完给你帮我斧正一下,毕竟县令才是一县之主,总要你点头才好。”完全没有意识到崔瑛用心的成寅还觉得这是崔瑛在推让功劳给他,欢快地接下了这个差事。

叶知秋看出来了,却也懒得提醒,周瑜打黄盖,给这小东西一点磨炼也不是什么坏事。他看着还没长开的成寅心底有点忧虑,这一个县里,主政的是个小孩子,管县学的也是个小孩子,这吏部郎中脑袋发昏了吧。

他却不知道,这个决定是柴宗训下的,柴荣本想找个老成持重的人做教谕,既不会如县丞主薄一样会分薄县令的权柄,又因做全县读书人的老师,掌着一地舆情,正可以给崔瑛一些指点与限制。

“可是父皇,德华那小子本来就够会缩得了,他爱惜自己的名声跟什么似的,再加上天性重情尊老,怕会放不开手脚,不如让他放手去做,反正排云就在他身边,真闹得过了,排云自然会插手。”柴宗训劝道。

“唔,也罢,反正你对那小子更熟,以后他也是你的臣子,你说了算。”被驳了意见的柴荣撇了一下嘴,挥挥手道:“那就传话去把那个和崔瑛住一屋子的那个小明经派过去吧,他们俩处得不错。”这才是成寅能顺利到六安来的原因。

崔瑛要处理的杂事不少,他除了叶知秋没有其他的幕僚,也没有人仆役,朝廷拨发的力役做点杂事还行,帮着做事就欠了点,于是崔瑛直接将两个要写章程的人丢在了县学,自己直奔匠户区去了。

匠户区在城西,相比其他地方更整齐些,却也更破些。匠人要承担的徭役特别重,地位又低,随便一个小吏都能让他们有破家之难。

匠户区的里正见崔瑛到这里来,诚惶诚恐地半弯着腰迎了崔瑛到自己家来。

“乡老不必惊慌,本官来不过是要寻几个手艺好些的铁匠做事,不是徭役,不必怕。”崔瑛笑眯眯地说。

说实话,崔瑛的形象是非常好的,就是中老年人最喜欢的那种,看起来天真单纯,外貌又清俊可人。要不然也不会在县里跑了半个月,人人都晓得有个小县令在微服私访却依然愿意和他说些实情了。

老里正给他一安抚,虽然明知官府不太管匠户的死活,也还是将心放下一半来,待细细听崔瑛给他讲了要做的东西——铸字机和字盘还有油印机的钢板,便拍着胸脯应承下来。

“县尊尽管放心,您过去认得的都是连进匠户都没资格的小徒弟,咱们这片的几个人,虽不如您支去做脱粒机的师傅们手艺强,但基本的东西还是能做的,只这几处关节还得请师傅们出手。”

崔瑛点点头,留下图纸和去钱粮的凭证,又转头回自己住处找张雷去了。

这时正时夏忙的时候,城外郊田一片繁忙,但城里的人们却闲了些,几个闲汉无聊地蹲在崔瑛住处的那个小学堂门外,有一句没一句地瞎扯着墙上字迹的意思,张雷捧了一本崔瑛写的音韵书正一页页地翻看,西沉的金光落满了这间小屋,让这个不到十五岁的小男孩儿有一种分外沉静的味道。

“先生,是我哪里做的不好么?”张雷听说要将刻蜡纸的活交给县学生们做,有些难过地问:“是不是我最近刻坏的蜡纸太多了?我会更仔细的。”

“怎么会?”崔瑛弯下腰,轻轻掐了一下他快没有婴儿肥的脸,“咱们阿雷的技术最好了,只是你一个人哪里能忙过来这许多事呢,等你教会了那些县学生们,还要监督他们去下面乡村里教书呢。”

张雷在教书上大概是真有些天分的,他总有办法把那群进了学堂依然想上山掏蛋、下河摸鱼的皮小子们哄得赛着认字,如今六安孩子们这么高的识字率他可是功不可没。

张雷一听自己能教县学里那些生员,也顾不得自己的活计被人抢了,喜笑颜开起来。

“你这两天想一想,如何教这些孩子认字识数最快是好,过几日去和那些生员们讲一讲。”

崔瑛没想到他一时兴起对张雷提出的要求,让张雷成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山祖师,成了配

状态提示:第17节(3/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